昌都寺,又稱昌都羅爾布寺,座落在距
金川縣城40多公里的撒瓦腳鄉阿拉學村,由綽斯甲土司的親兄弟郎松拉丈旦貝嘉木參始建于三世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該寺歷史上影響較大,歷史悠久,是僅次于皇廟金川廣法寺的又一座古老的本波教寺院。
最初,寺廟始建在當地一小海子邊的山坡上,以建址的具體方位取名為“海邊寺”(藏語“昌都寺”);后又經近十個世紀的發展,該寺的規模和影響逐步擴大,已完全能對信教群眾有求必應,滿足他們的信仰要求,正如傳說中的如意寶貝一般,在弘法上得心應手。于是,堪稱當地四大著名雍中本教喇嘛之一的羅旦寧波大師,按照郎松南卡旺丹的旨意,在原“昌都”二字 后加上了“寶貝”一詞,使寺名合寫為“海邊寶貝寺”,藏語稱“昌都羅爾布寺”,簡稱“昌都寺”。
該寺所處之地,海拔2000多米,屬高半山區,氣候溫和,山巒疊嶂,每當春天來臨,萬山啼翠,流水潺潺,湖光山色輝映成趣,歷來就是宗教人士靜修的好去處。歷史上昌都寺是古綽斯甲地區的官廟和專門為士司管理轄區內宗教事務的首腦機關,其最高首領為“郎松”,在土司的政體中等級僅次于土司,系世襲傳承,由土司的親弟兄擔任,負責管理分布在以周山鄉綽斯甲土司官寨為中心,西面和南面與甘孜接攘,北與
壤塘相連,東與
馬爾康交界,東南與大金毗鄰,方圓兩萬平方公里上的數十座寺廟。據建國初期的《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集》載,綽斯甲地區有40座寺廟,三個教派(本波教、紅教和黃教),共有活佛、喇嘛、扎巴2567人。由于歷代士司和郎松都信奉本波教,對其大力扶持,故使本教成為這一地區占統治地位的教派,并以昌都守為眾廟之首和核心。郎松住昌都寺坐政指揮,各寺院的堪布由他委任,各寺院溫布均要輪流吉昌都寺官寨當管家和派扎巴吉昌都寺服役等,特別是一年一度的祈愿大法會, 各寺院都要派員參加,僧人達上千人,規模龐大,甚是隆重。昌都寺的管理,在郎松下分教務和寺廟政務兩個系統,按制設要職,以協助郎松管理全土司轄地的宗教事宜。不僅如此,昌都寺的高僧大德還助土司參于外交事務活動,隨土司或代表土司上京朝貢,曾受到過朝廷的器重,至今朝廷賞賜的一尊純銀尊勝佛像仍保存寺內。
據一些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昌都寺的本教在木赤達莫宗(地名)木氏家族高僧世系中的孿生郎松拉丈第三十六代和綽斯甲頂頭喇嘛三尊在世時,雍中本教的九次第乘和四門五庫及大小五明學就已興盛,教義教規也十分健全,持戒沙彌、比丘和通曉密咒的賢德、獲無上圓勝的高僧及行老層出不窮,大小五座殿堂內供奉有泥塑千尊本教始祖辛饒之像和銅塑至 尊、靜猛金剛以及珠光寶器裝飾的喇嘛靈塔等。尤其是那座名叫“通珠欽波”的印經房,在全士司轄地遠近聞名,是當時這一地區唯一能承擔印刷的機構,擁有各種佛像和神靈護法的印板及整套本教大藏經《甘珠爾》的印板數萬余塊,充分顯示了昌都寺當時傳經弘法的規模和能力。
昌都寺在文革中也未能幸免那場前所未有的劫難,遭到了不同成度的毀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該寺于1984年經政府批準開放,恢復重建。如今的昌都寺,大雄寶殿巍然聳立,金碧輝煌;轉經長廊似蟠龍靜臥;殿堂內雕梁畫棟,彩繪滿布,佛祖辛饒、昔拉麥桑和大師昔拉嘉木參三尊慈眉善自身居寶座,金銀和珍珠瑪瑙 鑲嵌的喇嘛靈塔玲瓏剔透,各類經典著作陳列有序,燈火通明香煙鐐繞,香客不斷,已成為金川縣撒瓦腳鄉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和具有歷史和文物價值的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
昌都寺每年有四次大的佛事活動,農歷一月初五,賽唐卡(良美大師之曬佛節);四月十三至十五,講經灌頂大法會;六月初,念“啞巴經”;十二月十五,金剛大法會、跳神舞。